原创 J、薇薇子 潮生TIDE 在普洱搞咖啡,能挣! 在普洱当地打出租车去咖啡庄园游玩,是完全不需要电子导航的,已经不知道来过多少次的司机师傅们对弯曲、重叠的山路小道了然于胸,甚至还有空帮乘客们进行简单的推荐和介绍,总结起普洱近两年的发展也颇有几分指点江山的架势。 车窗外不远处的咖啡梯田和茶园像绿色波浪般翻滚着,地处云南西南,又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的普洱,迎来了4月阳光充沛的好时节。 “普洱最出名的就三个东西:铁皮石斛、茶叶和咖啡。但铁皮石斛已经过气了嘛,我认识的一个老板在顶点的时候投了2000多万,现在已经全赔光了。茶叶嘛,不管是品质还是味道都没有一个标准,比较散,有时候几万块钱一斤的普洱茶还不如几十块钱一斤的好喝。咖啡我比较看好,虽然近几年才开始流行,但肯定能比铁皮石斛强。我老婆这两天还想买一台意式机回来用嘞。”短短几句话,司机师傅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云南普洱的产业结构以及当地近两年来咖啡市场的发展。 而对于种植和生产咖啡豆的咖啡庄园,司机师傅也有自己的看法:“普洱很尴尬,只能喝西双版纳剩下的汤。一般赶上泼水节、旅游旺季,版纳的(酒店)房价能翻10倍,我们这边就几乎没变。但从去年开始嘛,进山去咖啡庄园的人就变得特别多,节假日高速收费口还经常堵车嘞。” 他还特别强调:“今年咖啡大涨价,我有一个种咖啡的亲戚,100亩咖啡田,最近一年的净利润能有50多万。你们要去的这些大庄园,估计就更能挣了!” ● 远处山坡上种植的咖啡 的确,2024年以来,被视为咖啡行业价格风向标的美国C型咖啡期货价格就持续走高,从2024年4月的每磅247美分(人民币约18元)一路攀升到2025年4月的每磅340美分(人民币约25元),涨幅超过了37%。 除了咖啡豆本身的价值外,从父辈手中继承土地的年轻的“咖三代”们也尝到了甜头,开始在传统种植和烘焙的基础上,建起一座座小型“咖啡乐园”,从咖啡文化与实际体验方面进行创新和拓展。充分利用庄园的土地和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式的“咖啡+民宿”、“咖啡+文化”等一条龙服务。 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就是其中之一,庄园主理人杨鸿简是名副其实的“咖三代”。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普洱最早从事咖啡规模化种植的农户,从1988年开始,就为初入中国市场的雀巢咖啡开垦咖啡田。 ● 上个世纪90年代,雀巢咖啡农艺师在租借的教室中教咖农们种咖啡 37年过去,雀巢咖啡的“2025年新品上市发布会”依然在这里举办,但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却早已不是当年的那片农田了。杨鸿简告诉潮生TIDE:“现在都是农、文、旅一体化,基本上每年12月到来年3月是旺季,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旺季总游客量超过6万人了。而且来过庄园的游客会产生大量的复购,所以一年下来只是做他们的生意,这些咖啡就不够卖了。” ● 图源@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 据杨鸿简观察,野鸭塘的客群90%都是大城市里不缺钱的中产亲子家庭。为了抓住这部分客人,他在2023年8月贷款、投资近“一个小目标(亿)”,将庄园全面升级——预计在今年6月建成咖啡体验综合中心、雨林艺术餐厅、花园客房和河谷营地。其中,14个酒店房间的预估每晚售价高达1200元。杨鸿简说:“我们的定位是南岛河片区最高端的酒店。”有客人听到后调侃说:“那你现在岂不是就躺着收钱了。” 在普洱,每个“咖三代”带领下的咖啡庄园风格都不尽相同。有的像野鸭塘这种走高端、亲子路线,也有的像小凹子咖啡庄园主理人廖世豪一样专注于带来细致的咖啡烘焙与冲煮体验。 小凹子咖啡庄园内有专门的咖啡研学厅,配备48个手冲咖啡操作台和16台烘焙机,提供从入门到进阶的咖啡知识培训和研学项目。这里的游客通常是咖啡的超级发烧友,或是来自其他城市的咖啡从业者。 ● 图源@小凹子咖啡庄园 还有以“高颜值”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火速“出圈”的大开河梅子咖啡庄园。“90后”主理人梅子也是一位“咖三代”,她在庄园的山坡上,用咖啡渣等废弃物建造了一座“月球冥想屋”,成为许多人打卡拍照的热门景点,也为庄园带来了每年10万人次的客流。 ● 大开河梅子咖啡庄园的“月球冥想屋”(左)和客人享用咖啡的地方(右),图源小红书@梅子「大开河咖啡庄园」 无论是在市区教书7年再回来的杨鸿简,还是大学毕业就返乡的廖世豪和梅子,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出于个人意愿,主动选择了接手家里的咖啡庄园。和印象中对“继承家族企业”总是拧巴、矛盾的“二代”们不同,咖啡在“咖三代”的眼中,是既吸引人又充满希望的事业。 “回家种地”的“咖三代” 梅子的爷爷原本是一位护林员,和杨鸿简的祖父一样,在雀巢1988年来到普洱后,成为了第一批组织大家去种咖啡树的人,起初是以供销社的形式与雀巢合作。直到1992年,雀巢在云南成立了咖啡农艺服务部门,实地支持、指导当地的咖啡发展,引进、培育出了79个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的咖啡试验品种。也是在同一年,在村公所上班的梅子爸爸成立了合作社,将小农户们的小批量咖啡豆采购起来,集合成大订单供给雀巢。 渐渐地,云南的咖啡树越种越多。 根据中国网的最新数据:“普洱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68万亩,共有咖啡馆252个,初步建成精品咖啡庄园20个,已经是全国重要的咖啡精深加工中心。” 几乎从有记忆开始,梅子就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上山种咖啡,虽然更多时候是大人们劳作,小孩子在一旁玩耍,但是和城市里几乎要到二十几岁才第一次喝星巴克、COSTA的同龄人不同,咖啡对梅子来说是从小到大都触手可及的植物。 ● 梅子咖啡庄园内的咖啡树介绍 甚至上小学时,班级的班费也要靠同学们去田里摘咖啡生豆赚取。梅子说她有一张很经典的照片,照片中的她才1、2个月大,因为刚好出生在咖啡成熟的冬天,所以妈妈抱着她和一棵结满了红色果实的咖啡树合了影。梅子还半开玩笑地说:“我爸的名字更牛,叫华红林——红色的树林,太恐怖了,他这个名字命中注定要做这件事情。” 梅子一家人的生命轨迹全都离不开咖啡,但没人会相信,直到2015年以前,他们从来没有品尝过咖啡的滋味。 在长沙上大学的梅子,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原本的规划是留在城市做一名室内设计师。没想到2015年,大学毕业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喝到了云南豆子的手冲咖啡,记忆中“最熟悉的陌生人”突然有了对应的味道。也是在这个时刻,她决定回普洱,种咖啡。 ● 咖啡田间的梅子,图源小红书@梅子「大开河咖啡庄园」 这个时间点对云南的咖啡豆来说,也很关键。梅子回忆道:“15、16年的时候,很多人对云南咖啡是带着有色眼镜的,什么魔鬼尾韵啦、草本味太重啦......一系列的这种代名词,但与此同时,在全球商业咖啡来讲,它的价格又是不可置疑的最低。所以就总有人一边要说它不好,一边又要用它,我就觉得很不公平。” 于是回到普洱的梅子开始全身心投入,研究咖啡的所有相关知识。先是弥补了自己在手冲、意式咖啡制作上的不足,同步训练感官和品鉴能力,并且在16年的时候,系统学习了咖啡生豆的加工和烘焙,不同于父辈当年单一的豆种和处理方式,她在那一年做了30多种实验。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第一个来自上海的精品咖啡客户——Seesaw Coffee。也因为Seesaw,梅子的家人和身边的咖农第一次品尝到了他们种了一辈子的咖啡,究竟是什么滋味。 “我个人觉得,我刚回来接受的比较专业一点的媒体采访是VICE,他们当时在拍一个纪录片,片子记录了Seesaw的小伙伴过来这参与我们的咖啡豆加工处理和杯测(标准化的咖啡品鉴方法,用于评估咖啡豆的品质和风味特征)活动。在视频里,很多咖农是第一次用杯测的方式去喝到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咖啡。你能看到他们充满了好奇,很小心、很懵懂,并且这些咖啡师还告诉我们的咖农,你们种出来的咖啡在我们的门店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会做成虹吸壶、手冲、奶咖......边讲边做给他们喝。” ● 第一次用杯测的方式喝咖啡的咖农,图源@VICE纪录片截图 决定在普洱继续扎根的,不止是梅子,占地3.3万平方米的雀巢咖啡中心也在2016年落成。自此,当地的咖啡种植户可以直接出售咖啡豆给雀巢公司,并且能够随时获得品牌的免费种植培训——雀巢咖啡的入驻,让普洱咖啡的品质有了质的提高。 据梅子回忆,她们是第一家集咖啡种植、加工、体验和食、宿旅游于一体的咖啡庄园,在他们之后,2022年左右,普洱的咖啡庄园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如今,梅子咖啡庄园的民宿房间售价600多元,这个价格包括了现场专业人员的导览和咖啡无限畅喝(不浪费的情况下)。因为资金投入量很大,梅子一度担心万一没人来可怎么办?结果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让庄园的每一个节假日人流量都在突破,2025年春节达到了日均1000多人,这也意味着每天出品咖啡超1000杯。 ● 梅子咖啡庄园的民宿房间,图源小红书@梅子「大开河咖啡庄园」 来梅子咖啡庄园游玩的客人50%以上是年轻人,30%是亲子家庭,剩下的一部分则来自当地的咖农——他们终于不再像梅子的父辈们一样只种不喝了,偶尔走出田间地头,吹着山风品一杯咖啡,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渗透到普洱的每一片咖啡田间。 2020年回到普洱的杨鸿简也说:“当时之所以放弃当老师,回来种咖啡,一个是因为我本身有这个资源,二是肉眼可见的整个行情非常好。我们在去年还发起了一个普洱当地的咖啡市集,把这两年想要创业的这些庄园‘咖二代’、‘咖三代’或者是一些来普洱寻找咖啡梦想的这些人,我们都给他捆在一起。所以这两年普洱的咖啡文化你看从整个市区几十家咖啡馆,一下子增长到了几百家。” 当不了“咖三代” 那就做“咖一代” 说起第一批来到普洱咖啡庄园的客人,梅子和杨鸿简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义工。 2019年,梅子就通过WFP(World Food Programme,世界粮食计划署)义工平台展开了招募。起初她会选择本身就具备一定技能的咖啡师和咖啡馆老板,后来,随着庄园规模和业务的不断发展,需求又开始向擅长讲故事、拍视频的博主们倾斜。也正是他们的到来和传播为梅子庄园现在的超高人气,打下了基础。 杨鸿简则是通过小红书进行招募,他向潮生TIDE解释道:“在整个普洱,我们属于第一批用小红书的人,因为在疫情期间海外大量的咖啡进不来,咖啡从业者也出不去,所以大家的第一感觉是先来云南了解一下。那他来了之后就能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土地,以及我们是雀巢最早的一个基地,自然地就变成了我们朋友圈中的一份子,而且粘性极高。我常常在想,这种早期的流量是永远不可能再复制了。” ● 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里的标牌 在大开河梅子咖啡庄园打工的叶子是今年初入职的,她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制作咖啡和为客人提供导览服务。除了常规的咖啡知识和庄园介绍,她也会忍不住跟我们分享她在普洱的生活:“前两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里面有一张图是我下班从这里走回家看到的落日,有朋友就评论说‘怎么这么美,我好羡慕你!’我当时就回她‘我也羡慕我自己!’但心想这不就是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经路线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吸引叶子毛遂自荐来到庄园的,其实是梅子分享在小红书上的一张照片。叶子觉得画面中梅子的笑容特别松弛、亲切,她期待自己来到这里后,也能拥有同样的笑容。 ● 吸引叶子来到庄园的照片,图源@梅子「大开河咖啡庄园」 别看叶子穿着一身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但她其实是安徽淮南人,今年28岁的她也是少数将“逃离城市”这句口号践行到底的年轻人。她原本学的是幼师专业,却在最近两年间先后去了浙江莫干山的民宿和三亚海边的帆船俱乐部打工,但现在,她觉得在普洱的生活才最符合自己的期待。 “做咖啡是一门手艺,学习它的过程会让你觉得特别踏实,就是我能做出一杯摸得着的咖啡给你喝诶。”她还向潮生TIDE补充道,“而且普洱的自然环境和饮食都特别棒,在这是不可能减肥的。梅子的妈妈还会帮我们把控员工餐的味道,她只要吃出菜有一点不对劲,都会调整。” 杨鸿简带领的团队也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中还有一位来自南开大学的高材生。在雀巢的新品发布会现场,他一边冲咖啡,一边对我们说:“一毕业就来了普洱,就想在山里种咖啡。” ● 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里年轻的咖啡师们 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新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出现逆转,农村回流人口首次超过城市流入人口。2024年全国农村回流人口达到783万,同比增长23.7%。”或许,“咖三代”的资源和积累的经验很难再复制,但城市中的年轻人正前赴后继地回到田间地头,梦想成为自己的“咖一代”。 除了国内的年轻人,这一批人中也有“老外”的身影。比如炬点咖啡主理人马丁·波拉克(Marty Pollack)就来自美国,和梅子一样,他在2015年定居普洱。司机师傅向我们介绍咖啡庄园时还说:“这个老外在这生活10年了嘛,说话和我们一样,都是一股云南味。” ● 马丁·波拉克,图源@炬点咖啡 马丁是SCAE(欧洲精品咖啡协会)和SCA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授权的课程导师,也是Q等级阿拉比卡课程(目前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咖啡感官测试系统)中国片区仅有的两位导师之一,他的炬点咖啡实验室(Torch Coffee Lab)相对来讲更严肃一些,专注于咖啡培训、咖啡豆处理和咖啡文化的传播。 “咖三代”杨鸿简、梅子,美国人马丁,还有无数“逃离城市”的年轻人,让云南小城普洱的这片山区,肉眼可见地改变着,用叶子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因为一颗豆子而来,就像相互拉扯的线一样,把大家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了这里。” END 撰文、版式|J 编辑|薇薇子 图片|除特殊标注外,来自雀巢咖啡、J 设计|曲枚 五一出行,你会想去云南普洱吗? 原标题:《云南山里的「咖三代」,躺着把钱挣了?》 (责任编辑:) |